1)黄瘅(目黄)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经云。身痛而色微黄。齿垢黄。爪甲上黄。黄瘅也。安卧小便黄赤。脉小而涩者。不嗜食。溺黄赤安卧者。曰黄瘅。食已如饥者。曰胃瘅。目黄曰黄瘅。

  金匮云。诸病黄家。但利其小便。假令脉浮。当以汗解之。宜桂枝加黄汤主之。

  黄家一证。大率从水湿得之。治湿之法。当利小便为第一义。然脉浮者。知湿不在里而在表。

  又当以汗解之。设表湿乘虚入里而作癃闭。又当利其小便也。故下条云。黄瘅病。茵陈五苓散主之。活法在心。可拘执乎。黄瘅病。茵陈五苓散主之。

  夫病酒黄瘅。必小便不利。其候心中热。足下热。是其证也。

  酒黄瘅者。或无热。靖言了了。腹满欲吐。鼻燥。其脉浮者。先吐之。沉弦者。先下之。酒瘅心中热。欲吐者吐之愈。

  酒黄瘅。心中懊。或热痛。栀子大黄汤主之。

  此即枳实栀子豉汤之变名也。大病后劳复发热。服枳实、栀子、豉三味。覆令微汗。使余热从外而解。若有宿食。则加大黄从内而解。此治酒瘅之脉沉弦者。用此方以下之。其脉浮当先吐者。则用栀子豉汤。可不言而喻矣。盖酒瘅伤胃发黄。无形之湿热。故宜栀子豉涌之。与谷瘅之当用茵陈蒿者。泾渭自殊。即此汤亦自治酒食并伤之湿郁。故可用下。观枳实栀子豉汤之加大黄。亦是因宿食而用也。更有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一证。又以苦燥利其渗道也。合此比例而推。治黄之法。无余蕴矣。

  酒瘅下之。久久为黑瘅。目黄面黑。心中如啖蒜齑状。大便正黑。皮肤爪之不仁。其脉浮弱。

  虽黑微黄。故知之。金匮治酒瘅。用或吐或下之法。言虽错出。义实一贯。盖酒之积热。入膀胱则气体不行。必小便不利。积于上焦。则心中热。积于下焦。则足下热。其无心中足下热者。则靖言了了而不神昏。但见腹满欲吐鼻燥三证。可知其膈上与腹中。阴阳交病。须分先后治之。当辨脉之浮沉。以定吐下之先后。若但心中热欲呕吐。则病全在上焦。吐之即愈。何取下为哉。其酒热内结。心神昏乱。而作懊及痛楚者则。不可不下。故以栀子、香豉。皆治其心中懊。大黄荡涤实热。枳实破结。逐去宿垢也。但以此劫病之法。不可久用。久久下之。必脾肺之阳气尽伤。不能统领其阴血。其血有日趋于败而变黑耳。然酒瘅之黑。非女劳瘅之黑也。女劳瘅之黑。为肾气所发。酒瘅之黑。为败血之色。因酒之湿热伤脾胃。脾胃不和。阳气不化。阴血不运。若更下之。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。气耗血积。败腐瘀浊。色越肌面为黑。味变于心。咽作嘈杂。心辣如啖蒜齑状。营血衰而不行。痹于皮肤。爪之不仁。输于大肠。便如漆黑。其目黄与脉浮弱。皆病血也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