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鼻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(鼻鼻鼽鼻渊鼻肉鼻疮鼻疳蚀鼻痛鼻赤鼻紫黑)

  经曰。肺开窍于鼻。肺气通于鼻。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。五气入臭。藏于心肺。心肺有病。

  而臭为之不利也。西方白色。入通于肺。开窍于鼻。藏精于肺。肺主臭。在藏为肺。在窍为鼻。阳明之脉。挟鼻络目。胆移热于脑。则辛鼻渊。

  经云。其宗气走于鼻而为臭。夫宗气者。胃中生发之气也。因饥饱劳役损其脾胃则营运之气不能上升。邪塞孔窍。

  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。丽泽通气汤。时值寒月。必须发散。或加麻黄、细辛之类于升麻汤内。春夏可用葱白、白芷之属。佐以枯芩、苏叶。多加桔梗为舟楫。庶或成功。已经发散。未得全开。脉洪有力。口干鼻燥者。君以辛凉清之。酒芩、栀子、薄荷之属。仍佐荆、防、升、芷。不可骤用寒凉也。丹溪云。鼻为肺窍。肺家有病。而鼻为之不利也。有寒有热。暴起为寒。久郁成热。寒伤皮毛。气不得利而壅塞。热壅清道。气不宣通。先以葱白、白芷、香豉、羌、防、紫苏、细辛、辛荑之属表散。后以酒炒芩、连、姜汁炒黑山栀、生甘草、石膏、薄荷、川椒之属清火自愈。近世以辛荑仁治鼻塞不闻香臭。无问新久寒热。一概用之。殊不知肺胃阳气虚衰。不能上透于脑。致浊阴之气。上乾清阳之位而窒塞者。固宜辛荑之辛温香窜以通达之。若湿热上蒸。蕴酿为火而窒塞者。非山栀仁之轻浮清燥不能开发也。至于风寒暴窒。重则丽泽通气。轻则葱白、香豉、细辛、羌活、薄荷、荆芥之属。随寒热轻重而施。可不审权度而混治哉。王汝言曰。鼻塞不闻香臭。或遇冬月多塞。或略感风寒便塞。不时举发者。世俗皆以为肺寒。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。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。火郁甚。故遇寒便塞。遇感便发也。治当清肺降火为主。而佐以通利之剂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。再审其平素。只作肺热治之。清金泻火消痰。或丸药噙化。或末药轻调。缓服久服。无不效也。若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。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。或流清涕者。作风寒治。薛立斋云。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。脾胃生发之气不能上升。邪害孔窍。故不利而不闻香臭。宜养脾胃。使阳气上行。则鼻通矣。补中益气加辛荑、山栀。

  鼻肺气注于鼻。上荣头面。若风寒客于头脑。则气不通。久而郁热。搏于津液。浓涕结聚。则鼻不闻香臭。遂成。芎散。外用千金搐鼻法。或瓜蒂、黄连、赤小豆为散。入龙脑少许。吹鼻中。水出郁火即通。不应。非火也。乃湿也。瓜蒂、藜芦、皂荚为散。入麝、脑少许。吹鼻中去水以散其湿。

  鼻鼽鼻出清涕也。风寒伤皮毛。则腠理郁闭。宜疏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