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百六十七章 庙堂波澜_大明鹰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那些世家望族见严鸿连秀才也办掉了,晓得这是个厉害角色,做事没什么顾忌。又听说当初在山东,巡抚刘才就因为不肯把儿媳给他睡,结果被搞成了通蒙古通白莲的反贼,身败名裂宗族不保,这等混人最是不好惹。他又不是地方官,不在乎江南糜烂,万一惹了他,怕真要剥下几层皮来,于是纷纷偃旗息鼓,观测形势,不敢妄动。这一来杭州方面暂时处于一种安静的情形,一切胜负输赢,就都要期待京师的裁决。

  谁料到京师之中,却又出了别样的风波。

  话分多头说。自从严鸿南下壕境以来,大明朝堂上也是一波三折,早乱成了一团。先是严鸿在壕境探查清楚,佛夷忠顺,准予开埠的消息传来,就已经惹得京师震动。开埠通商,与夷人贸易,这种事首先便与祖训颇为抵触。外邦蛮夷到天朝,不是下对上的朝贡,而是平等的贸易往来,这朝廷的体面还要不要了?再说,开埠抽分,计税的标准居然没有定下,而是搞了个包税出来,而且包税官竟然是夷人,这便让大臣们颇多不满。

  便有不少文官上本表示,这开埠之事,太过草率,事先未交廷议,亦未由内阁拟票、六科封驳,单一中旨即行此大事,失之于草率。再者钦差严鸿,年少孟浪,不识夷情。夷人素来狡诈,恐言语间欺瞒天使,贸然开埠于国不利。

  也有的人提出,海贸必然要建造大船,而壕境地处偏僻。水文情况复杂。海上风浪变化大。我朝船只出海,恐有倾覆之险。到时候未曾得利,反失海船,开埠得不偿失。如果想要贸易,也应仔细斟酌,择一良港,再选拔得力干员,负责开埠之事方才稳妥。

  还有顽固不化的。则搬出祖宗之法,强调开海贸易,与夷人互通有无,就是践踏祖宗法度。更举出永乐朝郑和下西洋的旧事,说明当时因为下西洋与诸藩贸易,导致国库空虚,民不聊生,因此才毁海船,废出海。如果今日重蹈覆辙,则必然国穷民敝。天下不安。若是需要西洋之物,朝贡贸易足以满足。且诸番穷苦,不及大明地大物博。大明之物足以自给,与诸番贸易实属不智。

  有在江南任过官的,则本章上更有干货。言明国家之根本在于粮而不在于钱,若国内无粮,则坐拥万千金银,却不能是食用,必生大乱。前者济南之乱,便因无粮而生乱,险酿大祸,此前车之鉴,不可不查。今国朝富庶之地,尽在江南,江南熟则天下收。若开海贸易,民皆逐利,广植桑麻,不种稻谷,则几十年后,南方无粮,天下动荡,则得不偿失。

  另外还有那不给面子的,直接就说严鸿年轻识浅,不足担此大任。再者如今倭寇未除,海面不靖,佛夷与倭寇暗通款曲,售卖军械,理应予以严惩。当初在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