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七十五章 轨道飞行器_燃烧的海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前面已经提到,二零五六年七月十五日,发生了一件改变人类文明的重大事件。

  随后,陆雯用一个匪夷所思的论点,申请了一笔专项科研经费,用来开发探测光速飞行物体的设备。

  八月底,基础研究工作完成。

  采用的探测原理,就是重力场波动理论,即以反重力场技术推进的物体在以光速飞行的时候,会对附近的重力场产生影响,从而导致重力场波动,也就能够在较远的距离上探测到这种反常现象。

  在理论上,该技术能够大致确定光速物体的飞行轨迹。

  到了九月份,中国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台重力场波动探测仪。

  问题是,没有人知道这种探测理论是否行得通,也没有人知道这台耗费巨大的仪器能否正常工作。

  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一次实验。

  可惜的是,制造第二艘“深空”飞船需要大半年,而且当时中国的仓库里也没有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了。

  到最后,还是海军决定让“飞龙”号退役,才提供了足够的反重力场屏蔽材料。

  二零五六年底,“深空2”号宇宙飞船建成,陆雯准备进行第二次光速飞行实验,并且借此机会测试重力场波动探测仪。

  与“深空”号相比,“深空2”号才是真正的宇宙飞船。

  说得简单一些,“深空2”号比“深空”号大得多,质量大约是“深空”号的十倍,而且有更多的子系统。

  当时,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的“轨道飞行器”已经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。

  严格说来,“轨道飞行器”是第一种以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为基础,具备往返飞行能力的宇航平台。

  后来,“轨道飞行器”取代了所有化学能火箭。

  虽然在二零五六年底问世的只是一架样机,但是借助“深空”号宇宙飞船的成功,具备了实际应用价值。

  这架被命名为“宇宙彩虹”的轨道飞行器,其实是一个庞然大物。

  最初的时候,负责该项目的工程师任务,应该首先造一个小一点的,在掌握了必要的技术参数之后,再造一个更大的,以逐步提高的方式来进行系统化的建造,从而解决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麻烦。

  必须承认,这是很正确的做法。

  只是,在大战结束后,局势的变化与一些意外收获,帮助中国工程师坚决了建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。

  首先,军队的作战压力降低,可以做一些与战争没有太多关系的事情。

  比如,帮助科学家改造一架具备轨道飞行能力的战斗机,收集进行轨道往返飞行所必须的数据。

  当时,空军打算把J-40的原形机改造成轨道战斗机。

  这个想法很现实,因为J-40本来就是一种亚轨道战斗机,而且在研制的过程中,技术指标没有缩水,不然也不会拖到大战结束之前才制造出原形机(大战的最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