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85章 不懂珍惜_我在大明当皇帝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宿老们纷纷笑道。

  好日子谁不想过,这样的大王谁不愿意拥护?

 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效果不一样了。

  别看被顶了一波,但真的没人在意,也不会有人觉得朱允熥这个小年轻太年轻,不懂的尊老,更不懂珍惜的粮食。

  这是大王,这是君父,是真龙之后,所思所想又怎么可能和他们相同?

  当然要是换了族中子弟怎么搞,拐杖早已敲上去了。

  一番质朴的开场白,会议室内严肃气氛被打破,黄子澄说了几句,火候差不多了朱允熥给一旁沈秀和递了一个眼神。

  看到沈秀和站了起来,会议室内很快安静下来,“具体的内容,相信各村后辈都已经解释,不过为避免交流有误,今个咱们再对一下!”

  “应该的!”

  “要的,要的,就是劳烦沈尚书了!”

  土改模式早已确定,拖延的日子可不是白耗,各种交流不断,想到谈妥的事务,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憧憬……那是对未来人生的憧憬。

  公有制,私有制,国有制,三者的解释,三者之间的关系,在场能弄清楚这些讲真没几个。

  就算是朱允熥本人,也只是记住了先贤的总结,大概的了解三种制度。

  更别说各族的族老,各村的宿老了。

  要求他们理解这些太难了。

  对于土改,他们只是源自本心的抵制,为何要抵制,不一定只是私心怎么简单。

  就说眼下普遍的以血脉结成的古代宗族,其是私有还是公有并不是那么好区别。

  说私有吧,土地是私人的。

  说公有的,土地产出视情况会做一定的分配。

  丰年之时,各族族老带头将多余的粮食囤积起来,荒年之后再分配出去,遇到连续几个大丰收,各族族老又会将粮食卖出去,换成束脩,从族中挑选优秀的孩子去读书,最终反哺家族。

  这方面有点像是农村合作社的模式,只是问题出现在分配环节。

  但要成说半私半公也不对,因为这种模式取决与人,以个人道德为标准,有道者一碗水端平,无道者搞不好要吃绝户。

  不可一概而论,因此要改,深入的改,将人治下的潜规则变成明文确定的条约,从而保证一个下限,同时创造平台拔高上限。

  毕竟道德这个东西,是会随着时间而变化的。

  信仰难立,崩溃却易。

  ……

  一开始试点的村落只有两个,红水河的出现完全是因本轮飓风。

  洪武二十六年的飓风过后,为保安全,为稳名声,修缮水利是道,迁徙小清河一代,地势低洼的村庄为术。

  红水河因当初影响不大,加之本身地势也不低,不曾做过通盘的考虑而放过。

  此轮飓风之下,小清河,南渡河泛滥,威慑到红水河的存在。

  再迁,讲真不现实。

  地利是一点,人口也是一点。

  故而列入试点,其土地将有农垦军团承包,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u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